期刊
  出版年
  关键词
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
Please wait a minute...
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1. 皮肤温度监测在压力性损伤风险预警中的应用研究
江小琼, 蔡福满, 侯祥庆, 邓海松, 凌翔伟, 郭海雷, 卢中秋
中华护理杂志    2020, 55 (1): 32-38.   DOI: 10.3761/j.issn.0254-1769.2020.01.005
摘要972)   HTML25)    PDF (1299KB)(179)    收藏

目的 分析皮肤温度变化与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相关性,以温度变化情况量化风险水平,探讨该指标监测在压力性损伤风险预警中的应用价值。方法 采用连续整群抽样法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、神经外科ICU、呼吸科ICU、急诊科ICU、CCU患者415例,获取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基线数据,以及每日骶尾部皮肤温度变化情况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皮肤相对温差与压力性损伤的相关性。以X-tile分析计算皮肤相对温差预测压力性损伤的最佳截断值,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其预测效果。采用Kaplan-Meier生存曲线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皮肤相对温差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。结果 骶尾部皮肤相对温差与压力性损伤发生存在负相关关系(P<0.001)。该指标预测压力性损伤的最佳截断值为-0.1 ℃,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.901,约登指数为0.753,灵敏度为85.37%,特异度为89.89%。当皮肤相对温差≤-0.1 ℃时,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显著增加,以入院后第4、5天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最高(3.44%),其发生风险是皮肤相对温差>-0.1 ℃时的6.63倍[HR=6.36,95%CI(3.91~10.36)]。结论 皮肤温度监测能够较好地预测压力性损伤的发生,建议应密切关注患者入院后第4、5天骶尾部皮肤温度变化情况,当皮肤温度降低(相对温差≤-0.1 ℃)时,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增加,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,以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。

图表 | 参考文献 |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